日期:2021-08-28 来源:石油商报 国际能源网 作者:张云普
大庆油田基层单位集思广益,创新技术,强力攻关,拿出高招妙招,实现了增油提效,原油产量保持在线上运行,为高质量推进原油3000万吨稳产提供科技支撑。
乳液聚合物驱油试验 日增油35.6吨
大庆油田提出“聚驱提效”要求,由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参与的乳液聚合物驱油试验有序推进,在大庆喇嘛甸油田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自去年10月开始注聚以来,已形成“28注35采”规模,目前试验区综合含水95.3%,日产油54.1吨,日增油35.6吨,与注聚前相比含水下降了3.4个百分点。
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以来,为有效控制水驱产量递减及含水上升速度,大庆喇嘛甸油田试验人员打破常规水驱开发方式,逐一攻克生产中注不进水的常见难题,让深埋“黑金”见青天。
乳液聚合物是一种含改性官能团结构的新型聚合物,不仅具有超强的黏度效果,而且还具有低成本、浓度小、流动性好等特点。该试验可以将聚合物注到油藏的任意角落,可大幅降低注水渗透率,就像智能的小“筛子”一样,将滞留在油层中难以驱替的剩余油“筛”出来,增加可采储量,提高采收率。
试验过程中,厂技术人员严格执行乳液聚合物驱油试验方案进度,量化管控配制环节,建立“公司-厂部-大队-班站”试验效果跟踪交流群,分析数据变化原因,动态调整注入参数,为试验方案有序推进筑牢坚实基础。他们认真做好资料录取,保证注入量、注入浓度、注入药量等基础参数,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可靠科学依据。
高压水射流套管除垢 累计增油4.6万吨
大庆采油四厂紧盯原油生产重点,坚持在精研技术创新上下功夫,上半年累计生产原油153.95万吨,超计划1万吨。
在精准油田开发上,大庆采油四厂持续优化水驱注水结构调整,深挖未措施井潜力,特别是强化三次采油“硬支撑”,突出抓好杏七区中部抗盐聚驱精品区块等8个三采区块开发调整,着力推进体系粘损、三元除垢等4项专项治理,开发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。他们还积极探索扶余油层工业化效益开发新路子,成立扶余油层一体化开发项目部,扎实推进扶余油层一体化开发战略部署,为低成本高效益开发提供新支撑。
他们聚焦提高采收率这个目标,坚持以“四大尖刀课题”为引领,加大技术创新力度,多项实用性技术实现创新发展。为保障三元复合驱采出井高效采出,他们加强高压水射流套管除垢技术攻关应用,通过优化改进轴径向组合喷枪,加大井筒清垢与近井地带解堵措施组合应用力度,实施压裂、重射与套管除垢组合的增产措施,进一步提高了除垢效率与增油效果。此项技术推广两年来,共应用188井次,累计增油4.6万吨。
针对扶余油层新井投产单井产量低的现状,他们深入开展产能效果分析,紧抓采出井能量不足的主要矛盾,在3口新井探索应用新型纳米驱油剂,平均单井初期日增油3吨以上,为原油上产提供了有力新支撑。
自生气和二氧化碳补充试验 52口井阶段增油7594吨
对标国内外低渗透油田补充能量新技术,大庆采油九厂与相关科研院所、院校合作,探索开展现场试验,大打增能补压进攻战,初步取得喜人成果。截至8月27日,大庆采油九厂工艺研究所对52口井开展了低温自生气和二氧化碳吞吐能量补充试验,阶段累计增油7594吨,为大庆外围三低储层挖潜增添新技术。
大庆外围油田多为低孔、低渗储层,“注不进、采不出”是这里油水井的写照,油井受效差、地层能量不足,油井压裂后产量递减快。技术人员从能量递减的“根儿”上着手研究,建立油井压后裂缝导流能力变化和异常递减井导流能力变化模型,找出最佳提效时机。他们对增能体系进行分析筛选、室内评价,确定自生气、二氧化碳体系作为提效介质,并详细论证了注入量、注入速度等注入工艺参数。
“现场试验表明,像我厂敖南油田这种地层能量不足、胶质蜡质含量高,适合开展自生气增能降粘试验。一口试验井压后3个月产量递减超过48.0%,试验后日增液1.6吨,日增油1.2吨,供液能力明显增强。”该厂工艺研究所工艺室主任于建涛说,“现场试验的39口井,平均单井日增液1.2吨,日增油0.9吨,效果都不错。”
二氧化碳吞吐是向井下地层中注入液态的二氧化碳,降低界面张力,降低原油粘度,再通过关井焖一段时间,让二氧化碳在地层中充分扩散,并把岩石孔隙中的原油置换出来。
“在大庆古龙北、敖南油田开展的二氧化碳吞吐措施,日增液1.6吨,日增油1.1吨,有效率达100%,试验的13口井累计增油2400余吨。”该厂工艺研究所科研人员马敬莹说。
今年,大庆采油九厂将持续扩大二氧化碳吞吐等试验规模,继续跟踪评价增能试验效果,在寻找有效减缓低渗透油田产量递减速度的路上越走越远